主讲人: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,国家心理咨询师、家庭教育指导师;具有心理学、教育学双重背景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,青少年抑郁症、强迫症、恐惧症、焦虑症、自闭、多动与抽动症及其他心理障碍丰富的个案经验。青少年成长及家庭教育:叛逆、手机网瘾、厌学、恋爱问题、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为(长程陪伴有丰富的经验)、青春期问题、考前焦虑(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导)、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障碍。经过整合以人本主义为中心,结合青少年自身学校人际、师生、同学关系,亲子关系,在校表现等综合全方位因素针对性心理咨询,同时给予父母在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专业性指导,走出了一条独特而有效的咨询道路。
育儿路上,总有一刻你会突然感到窒息——孩子摔门而去时,你手足无措地站在原地;他对着你大吼大叫时,你像被按了暂停键的机器;甚至只是看着他发呆的瞬间,你都会怀疑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。这种失控感像一张无形的网,困住了无数父母的脚步,让育儿变成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。
去年冬天,一位妈妈找到我时,手里还攥着超市购物小票。她12岁的儿子在收银台前突然大哭,把牛奶打翻在地,她试图安抚却换来更激烈的反抗。"我连他为什么哭都弄不懂,"她声音发抖,"他明明刚考了95分,为什么突然对什么都不感兴趣?"这让我想起无数个相似的场景:当青春期的风暴袭来,孩子的情绪像被按下开关的火山,而父母却在寻找灭火器的焦虑中迷失方向。
展开剩余35%郭利方老师在咨询室里见过太多这样的画面。有父亲在儿子房间外徘徊三小时,只为等他主动开门;有母亲在孩子摔碎玩具后,发现自己的眼泪比碎片还多。这些故事背后,藏着一个残酷的真相:我们总在用成年人的逻辑丈量孩子的世界,却忘了他们正在经历一场肉眼可见的成长蜕变。
真正有效的育儿,是学会做"情绪翻译官"。当孩子说"我讨厌你",不是要立刻解释,而是先蹲下来,用他的眼睛看世界。就像那位超市妈妈后来发现的,儿子其实是在为即将到来的中考焦虑,那些看似叛逆的行为,是青春期特有的情绪表达方式。郭利方老师常说:"理解比控制更接近教育的本质。"
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的方式:每天留出15分钟"情绪观察时间",不打断不评判,只是安静地看着孩子玩耍时的表情变化;当孩子情绪失控时,先深呼吸三次,用"我感觉..."代替"你总是...",把指责变成共情。这些微小的改变,往往能打开意想不到的沟通之门。
发布于:河南省配资炒股真专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