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由四川省眉山市委宣传部、眉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指导,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主办的“东坡大家讲”系列活动走进惠州,聚焦东坡荔枝千年“苏味”,开展采风活动、节目录制,聚焦惠州与眉山的东坡缘、荔枝缘,共同弘扬东坡文化。
▲活动现场。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
品尝惠州荔枝,探寻东坡足迹
在惠州期间,“东坡大家讲”摄制团队走进惠州古城,在惠州西湖寻迹东坡诗词,在合江楼、白鹤峰、嘉祐寺等地探寻东坡生活足迹,并走入惠州荔枝果园,感受东坡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的旷达。
活动主办方还邀请惠州市旅游协会副会长、苏东坡扮演者李好参与拍摄,并邀请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陈慧参与座谈录制。
7月3日晚,在惠州苏东坡祠德有邻堂前,陈慧与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文博馆员翟晓楠、惠州苏东坡祠讲解员罗安琪品尝惠州荔枝后,围绕“丹荔千年——苏轼的苦与甜”展开精彩分享,在东坡在惠州、东坡的惠州朋友圈、惠州功业、文学创作以及现代启示等话题中碰撞智慧。
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社会教育部部长陈春梅介绍,为了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东坡文化,自2023年起,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联合封面新闻开启“东坡大家讲”系列活动,邀请国内外苏学“大家”引领大家传承东坡文化,目前进入第二季,累计直播或录播20多期,全网观看人次累计突破1亿。
眉山、惠州都是东坡生命历程中的重要地方。本期“东坡大家讲”活动,以荔枝为线索,从眉山三苏祠出发,到岭南惠州,展示东坡荔枝中暗含的苦与甜。“苦是他被贬岭南生活上的苦、思乡难归之苦;甜是他超脱自我,为惠州作出贡献,实现了‘穷亦兼济天下’的甜。”陈春梅说,从苦到甜,串联东坡在惠州的为官功绩、文学创作与生活哲学,展现其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的豁达精神与造福一方的实干精神。
据悉,本期“东坡大家讲”活动将于近期以短剧、访谈等短视频节目以及深度报道形式在封面新闻客户端、华西都市报等平台刊发。
眉山与惠州有东坡缘荔枝缘
荔枝北移,东坡南迁,东坡注定要和荔枝一生结缘。
根据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考证,公元1068年,苏东坡在眉山老家为父亲守孝三年后准备离乡,蔡子华等几位老乡为他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荔枝,希望荔枝开花结果之时,他能荣归故里。不过,遗憾的是,苏东坡再也没有回过眉山。
20世纪90年代,这棵老树因病枯死。后来三苏祠将枯树的树桩挖出,制作成标本作为文物展出。2007年,为纪念苏东坡,三苏祠在“苏宅丹荔”原址,重新引进一棵荔枝树栽下。眉山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宜荔枝树生长,但在工作人员悉心照料下,这棵荔枝树不但种活了,而且从2009年开始偶尔挂果,2017年更是首次大面积挂果。因与苏东坡的特殊渊源,这株新植的荔枝如今已成网红树。
相关研究显示,苏东坡一生先后在黄州、杭州、定州、惠州、儋州等地写过荔枝的诗词20首,其中在惠州写得最多。
在寓居惠州的近三年时间里,荔枝给苏东坡留下深刻的印象。绍圣二年(1095)四月,苏东坡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,写下《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》,对荔枝不吝赞美之词:“荔枝厚味高格两绝,果中无比,惟江瑶柱、河豚鱼近之耳。”此后,苏东坡还在多篇诗文表达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,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《食荔枝》那句: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”
2024年7月,眉山三苏祠“苏宅丹荔”硕果累累,来自惠州博物馆(惠州苏东坡祠、东坡纪念馆)、惠州市旅游协会的嘉宾,带着惠州荔枝,飞赴眉山,与当地市民共话东坡乡愁,共品东坡荔枝。
“当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,已近六旬,囊中羞涩,北归无望,正是人生绝望之时。”李好说,但当时惠州的官民都很敬重东坡,东坡把这种家的感觉寄托在荔枝上,进一步表达了心安之处便是吾乡。
来源:惠州日报
文字: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
责编:李霞 二审:涂武刚 三审:王琰
配资炒股真专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